查看原文
其他

时空对话 × 不太彳亍 | 相隔十年入行,跨界新闻人对谈(上)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3-02-13

「深度训练营」播客终于开张啦!

我们的播客名叫「不太彳亍」。

「不太彳亍」是一档关于好奇心和实践训练的音频记录栏目。


新传人总是喜欢寻找最新鲜的事物,也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在这里你会跟随记者亲临新闻生产第一线,会听到媒体实习生的所见所想,会对话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也会跟着我们一起探讨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这是一次行业对话,也是一场新老朋友大派对。


年轻人总说,不太行,不太行。那就让我们看看常规之外的人和事,不徘徊,不独行,不彳亍。


新闻业作为社会性行业已久,每一年都有心怀热望的新人记者满心欢喜地加入,亦有资深记者在其中浸淫多年。入行的早晚是否影响了他们对新闻的看法?不同的时期是否对记者能力做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记者”这一份职业,新人与资深从业者是否有不一样的认识?

深度营记者节专题策划“时空对话”组织了一场三方对谈,以播客的形式,连结尚未入行的新闻爱好者、入行不久的新人记者与在行业摸爬滚打数年的资深记者。三方齐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火花?他们在疑惑里看行业,在解答中看时代,在对话时找未来。

你还可以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FM、苹果Podcast 等平台搜索 「不太彳亍」收听并评论,与我们互动。如果你有更多想听的选题,或者你有有趣的故事,请大胆在评论区留言,你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主播


钟楚滢我:不敢多说

   


曹奕涵让我思考片刻

嘉宾


小苏姐

风行者·女妖之王·希尔瓦纳斯

许可小许(成长版)
-时间轴-

02:29

时空对话第一期播客主题介绍

03:47

资深记者小苏姐选择新闻行业的原因

04:55

小苏姐的求职历程

08:11

需要反复训练的职业:最重要的是实操中日复一日的经验和积累

10:23

新人记者小许对新闻的认知以及在新闻行业中的成长经历

14:28

小许对选择省级媒体offer的考虑

17:52

生活中有无数的目标,衡量自己的定位,找到正确的站位会比较重要

19:09

小苏姐的“躺平”历程

25:37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大学生呈现”躺平“和”内卷“两种不同状态的原因

32:21

“躺平”就是放弃外在,遵从内心

 33:54

纵观新闻行业十年的环境变化

35:48

区别记者和宣传员,作为记者要厘清自己对于“新闻”的定义

37:42

新闻永远是种公共产品,区别于广告宣传

39:12

谈本专业对从业新闻的影响

40:38

新闻人可以通过案头工作弥补专业知识

42:15

新闻业界与学界存在脱钩现象

43:40

作为记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垂直领域很重要

 46:55

小苏姐谈编辑部对实习生的标准

51:52

工作是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52:37

体制内工作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54:04

体制外工作更看能力,但受流量和市场的支配

57:38

记者的使命在真实地记录时代关切,把握机会不断深入


 -Intro- 

在时空对话的第一期节目中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非科班出生如何跨界入行?她们为什么会选择进入新闻这个行业?非科班出身又为她们的新闻之路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故事?深度训练营邀请到入行十年的记者小苏姐和今年入行的新手记者许可,和两位非新传科班出身的新闻人聊聊她们的“择业之路”。

楚滢

大家好,这里是不太彳亍,用声音记录新闻背后的故事。我是今天的主播楚滢。奕涵我是今天的主播奕涵。楚滢这一期播客是深度训练营为2022记者节做的其中一项策划,整个大系列叫做”时空对话”。在这个系列中,深度训练营成员会邀请新记者和老记者进行三方对谈。
在第一期节目中,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非科班出身的她们为什么会选择进入新闻这个行业?非科班出身又为她们的新闻之路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入行十年的记者小苏姐和今年入行的新手记者许可,她们都是非新传科班出身的新闻人。那么我们先请二位和听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小苏姐大家好我是个入行十年了的记者,你们可以叫我小苏姐。我的专业是小语种,当时我没有非常强的职业规划,只是海投,最后选了一家事业单位。碰巧那家事业单位是一家新闻单位。由于我是小语种专业毕业,当时去的是类似翻译的岗位。对此我还挺满意的。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写东西,也很喜欢阅读,对新闻也比较感兴趣。这也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我是一个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到城市里,一直流动着,居无定所。我的家人出生于非常穷困的地方,他们虽然来到大城市,但每年都要回老家,导致我从小到大一直在经历着贫困地区和大城市之间的切换。所以我对复杂的国情,还有城镇和贫困地区的差距有点敏感。作为打工人员的子女,作为外来人员,在大城市我也感受到了边缘人群的压力,这些都给小小的我内心留下了痕迹。所以当我大学毕业之后进入这家新闻单位,很快就转做记者了。当时赶上了个机会,2013年微信兴起,我所在的部门开始做微信公众号,需要写中文报道。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是用外语写报道和消息之类的,但是因为公众号更需要阅读性,作为年轻人的我就被抽调,开始写一些适合微信用户阅读的较为深度的报道。当时主要还是做时政方面,我所在的单位算是一个主流媒体,领导都是南大中文系毕业的,单位特别有文化气氛、关注国家大事。它给我奠定了新闻的基础,对每一个新入职的人都进行长期培训,而且不只是自己单位的培训,还包括整个部门的专业培训。也是这份工作带我入行。我的部门还蛮看重西方媒体报道理念,我们用英文写作,当时我也在读 《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写作方式很华尔街日报化。部门里还有很多很专业的前辈,他们会和清华大学的新传学院合作,定期去讲课。我当时遇到了很多很好的师傅,也逐渐在工作中培养了一些理念。在第一家单位工作了四五年之后,我又去了第二家单位,这里就更加专业主义了。这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主体的单位,在我看来是比较华尔街日报化的中文媒体。它是个周刊,要写一些很长的报道,我逐渐偏向做调查。调查性报道出差比较多,渐渐地,我也学会从一种行业、经济的角度,或者说政策制定逻辑的视角,去深入地观察中国社会。在第二家单位待了差不多有四年,然后又不断地游荡,现在我在一家周刊当记者。我的报道领域比较多,但我觉得方法论都是一样的,包括写稿的方式其实都是一以贯之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行业就是个类似于工人阶级的行业,它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手艺活。像如何写稿、如何采访,这些表面的东西,其实经过简短的培训也很容易上手。但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中,尝试平衡新闻伦理或是去具体操作一些事情,包括和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之类的这些细微具体的东西,都是靠日复一日的实际操作磨练出来的。所以虽然我工作十年,也不能说我是个很成熟的记者。就像有个医生出身的前辈说的,医生和记者这两个行业,其实有点像,但是又很不像。医生门槛极高,但天花板挺低的。想成为医生,你要读到博士,才能上手去给人做手术。但是当你做熟练了之后,永远都是做那些东西。记者是个门槛极低,但天花板极高的一个行业。入行其实是很简单的。写字谁不会?而且新闻稿是大众传播的一种产品,它其实是不要求你写得非常文绉绉的。其实我们有个理念是要写成初中生都能读懂的稿子,但是把一件事情用一些简单的文字精确地还原出来,包括解决采访过程中一系列的困难,需要依靠多方面的非常综合的能力。所以相对于医生来说,记者的天花板是非常高的。这就是我一路以来的奋斗历程。许可

大家好,我是许可,你们可以叫我小许姐姐。我本科毕业于一所211高校,学的是金融学专业。同时出于对传媒的兴趣,我在中传辅修了网络与新媒体的双学位。我刚刚看小苏姐给我们分享了做新闻的整个经历,跟小苏姐比,我的经历肯定是单薄很多,我就简单讲好了。我和新闻接触也算是误打误撞。在学校时我对组织活动等等比较感兴趣,就应聘了一个社团的活动部,但可能是冥冥之中想让我学新闻,那个登记的同学把我登记到了一个新媒体部门,从此我和新媒体就产生了一些缘分。当时在校媒工作会比较简单,就是写一些校园的新闻稿,还有编辑和排版推送。因为当时在进新媒体部门之前,我就对本专业金融学不是特别感兴趣,我觉得它很枯燥,对于高数的热情也不是很充沛。可能说还是对写东西,或者是跟别人交流这种事情会比较感兴趣。所以新媒体部门相当于给我打开了一个窗口。后来我又加入了新媒体中心、记者团等等一些校园内的组织。

凭借这份经历,我去了本地的报社实习,主要拍些照片,或撰写教育垂类稿件。通过对比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我觉得可能我对于新闻这方面比对金融学感兴趣更多。后来我到了一些比较大的媒体实习,就发现新闻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在上海媒体时做一些突发调查,以及到央媒去做一些策划和综述。这些经历让我觉得经济和新闻交融起来,其实会比单单研究商科,对我来说有意义得多。当金融和新闻相结合起来,我发现自己可以像大学老师或者是播报员一样,把我所学到的金融知识和现象分析给更多人听。我觉得经济新闻可能是我比较热爱的领域。这就是我的一个比较单薄的对于新闻的认知以及成长的经历。

楚滢之前小许姐姐在一篇报道里回顾了自己的大学四年,故事的结尾是她拥有了非常出色的简历和作品集,拿到了互联网大厂和省级媒体的offer,也拿到了美国常青藤院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最后小许姐姐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省级媒体。我在做前期资料准备的时候,去重温了一下这篇报道,然后我就跑去问思航,我说小许姐姐现在真的没有在读研嘛?可能是因为我太想读研了,所以不敢相信这个选择。我想问一下小许姐姐,你最后为什么选择了省级媒体?

许可

其实我当时几条路都有在一起走。一开始我的规划还是出国,我也拿到了一些美国、英国、香港学校的offer,但是我最想去的学校没给我发offer,那是个新加坡的学校,所以我还蛮纠结的。后来我投这个省级媒体其实是因为想积累经验,我的父母说我现在本科学历应该是没有机会,就当是看一看卷子,但没想到误打误撞地获得了这个offer。后来经过和媒体老师的探讨,他们觉得相比读一个新闻学研究生,读一个自己感兴趣领域(如法学或者教育学)的研究生、做一个专业型记者,更有价值。我深以为然。之前我只接触了财经新闻的领域,或许确实可以在媒体的各个领域先工作一段时间,看看是不是可能对法学或教育学比较感兴趣,再去针对性地读法学或教育学的研究生。再加上跟我一批录取的同事学历都比我高,我就产生了自我怀疑,想着是不是我出国回来说不定工作都没了?最终还是决定入职。另外,进这个媒体前,我其实跟某个前员工聊过,他给我介绍了这个媒体和他所在的部门的一些情况,我觉得这个媒体的氛围也比较轻松愉悦。

楚滢

我很好奇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还是那种卷王的状态吗?还是说写完了这篇文章后,你自己回顾,觉得可以放松下来?

许可

其实只能说稍微放松了一下,我还是觉得生活中有无数的目标。虽然工作了,但怎么样找到自己工作中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怎样进一步提升学历,其实都还是蛮困扰我的。可能写完这篇报道后,稍微释怀了一点,因为之前一直会很自责卷不过别人等等。但我现在就觉得我还是要跟自己去进行一个衡量,或者是找到自己正确的一个站位会比较重要。

楚滢我注意到小苏姐在17年的时候进修了environment economy。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和你新闻从业者的身份有关吗?小苏姐

我觉得我和小许姐比起来真的是太躺了,我是一个非常躺平的人。当时我已经工作了几年,在那家单位的环科组做环境记者,当时写的报道其实是政策分析比较多,会采访到北京大学环境经济学方面的一些专家。

有个专家我非常欣赏,然后发现他在这个学院,就想去上他的课。那个课上得也非常佛,因为我很忙,不断在出差。说实话,那个课我没有坚持下来,就是再去感受了一下学校的气氛,感觉对我的职业生涯可能也没有特别多的帮助,但是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楚滢

我注意到你在研修这个课程的时候,在做很多环境类的稿件。我以为你是为了更好地写稿,决定去进修一下。

小苏姐

算是这样。我刚看了小许姐回顾大学生活的那篇报道,我觉得她是个非常厉害的女孩子,我是小许姐的反面,你们需要我分享下自己的躺平之路吗?我简直是躺太平了,毕竟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我是2008年上的大学,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在2008年到2012年,我在北京某个外国语大学上学。当时的气氛怎么说呢?因为从小我对阶级贫富差距比较敏感,当时考上了这么一个大学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同学们全都是来自城市的,来自于农村的非常少。可能后来几届有几个来自于衡水中学或者说比较穷困地区的。

我上的那年是学校通过提前招生来招人的。所谓的提前招生是有一些省份有些自招名额,然后就去各个学校选人来考试,就只考两科,语文和英语。我的同学们全都来自于大城市,大家都没有参加高考,因为你拿到这个学校的 offer 之后就不许再参加高考了。当时高考是在六月份,在三四月份的春天大家就全国巡回地参加这种提前招生。

整个班的同学从小生活在城市里面,没有什么紧迫感,大家成绩都差不多,平均分相差不到10分。所以可以说丝毫不卷。当然也有个别的同学特别卷,但是他就会被我们排斥。我是一个各方面都不卷的人,我既不参加任何的学生会活动,在成绩上也只是追求平均就可以。我完全不喜欢学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玩电脑上。因为当时刚刚上大学,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我每天都盯着电脑玩。当时我完全放任自己的思想。学校的氛围其实是影响到我的,因为大家都非常自由。现在想来我和小许姐比起来确实真的太不上进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普遍都是这么过的,因为环境是允许我们随随便便过日子的。但是现在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它背后有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在大学期间也没有参加任何实习,但在大三的时候我去了外国的一个大学交换,交换的一年也是更加自由散漫。去了之后,我发现我们这些在内地自由散漫的学生,到那里居然成为了最刻苦的学生。那里的大学生更加随便,大家都过着非常随便的生活,以至于他们会觉得我们是精英,但其实我们只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那边会优先被选拔,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就是一些比较高级别的论坛,去做语言志愿者。大四的时候,我也参加了一些国际的赛会,去做翻译。基本上我的社会经历也就这些。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这个小语种太小了,工作也相对好找,大家真的躺平着就找到了工作,而我就去了那家事业单位。

中国的大学体制自从52年的院校改革之后,就开始效仿苏联以专业的模式办学,培养专业的人才。所谓专业的人才就是不具备通识的素质,但具备一定应用技能的人。所以当时我们就觉得自己在条履带上,被选拔出来之后就进入到这条履带。未来我们就是不断地被外派,后来也确实是去了国家的各个部门,比如各个需要驻外的部门,其中也包括那种需要去国外工作的企业,再加上新闻机构需要驻外记者。所以我当时去了这家新闻机构,其实是在国内做翻译,这是为了驻外做准备的。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沾了当时学小语种的光,再加上那几年就业环境确实比较好,所以过得真的并不卷。而且真的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人生是什么样子,也完全没有像小许姐这么有目标、这么有目的性,一定要在媒体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所以你刚才问我为什么去上那个课程,那只是因为我作为一个职场人士,我挣钱了,我可以随便地去消费一些东西。其实我更愿意把那个看作是花钱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事。因为当时我会做很多环境调查报道,就很想增加一些经济学知识;我工作的刊物也会发很多我看不懂的经济学上的东西,这需要我培养宏观经济的视角。但是我当时完全没有一定要考一个文凭出来或者拿个什么东西的功利心。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职业没有任何帮助,但它会帮助我的稿子做到基本逻辑不会出错;其次,它会让我去追求事件背后的深度,有助于我的思考。所以我觉得,一直以来我的目的可能也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我在从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师傅灌输了这样的理念:自己的表达出来的东西要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对我来说,没有面对像小许姐找工作这么大的压力。可能我一直以来也很佛,我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能挣很多钱的人。所以其实我从业十年,但工资一直都很低,我也不是很在乎职称或者是当领导什么的。可能主要还是有些人给我灌输了一些观点,就是在这个国家,你做个观察者或者做个知识分子的话,就不能太关注这些功利的东西。所以这就培养了我一种特别不卷的心态,可能别人并不认同,或是说别人就觉得我遇到的环境真的太好了。这些我都接受,但我也不认同。我觉得之所以我看起来这么不卷,其实更多是源于我自己。因为我真的就直接放弃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不在乎。

楚滢小苏姐从业的这十年之间,整个新闻行业有什么大变化吗?比如说对于记者的要求或记者的生存环境?

小苏姐

其实我的经历和小许姐的经历对比起来就还挺能说明问题的。比如我现在的想法和小许姐的想法,还有我们俩为了工作做的准备和努力,这些都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当然了,这个行业还是非常非常残酷的。表面上我看起来过得比较随便,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工作十年了,我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来糊弄我的工作。因为我基本知道工作内容会是什么样子,可以用一种所谓巧妙的方式去规避一些内耗的东西,再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问十年之间媒体环境的变化,其实说实话,如果说是尺度或者空间的话,在我看来一直是没有变的,因为我们的整个的基本的东西是没有变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为年轻人,你要理解在这个环境下做记者,你身份一定要区别宣传员。记者和宣传员其实是不一样的,当然现在我们所有人都是记者和宣传员的综合体。但是你要清楚地明白,你有时候做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宣传的东西,还有些东西是真正的新闻的东西,可能还有些东西是接近于广告的东西,还有些东西可能是种文学化的内容。新传的学生可能在教科书上都学过新闻的定义,但是经过我这些年的理解,新闻这个定义其实本来就还是有点模糊的,你要清楚你所认为的新闻是什么样的新闻。新闻就是news我记得有个编辑跟我说过,新闻就是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拿小许姐的那篇报道举例,它披露了一种现实,它披露了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现在大学生真正的遭遇和她的心态。在现在这个体系里面,就有一种升级打怪的感觉,要不断获得这些东西,最后才能有一个好的去处。

这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环境,它是环境的一个切片,所以我认为这是有新闻价值的,而且是有公共意义的。所以新闻永远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还有些类似于广告宣传式的东西,你就要清楚地辨认出来。现在其实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即使有些东西看起来像新闻,但它好像也不是新闻,它其实背后有一些动机,你是不清楚的,而且它会借此去掩盖一些东西,没有真正满足所有人的知情权。公众是有知情权的,但现在我们也很少讲了。所以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说这十年舆论环境变成什么样,但我觉得这十年舆论环境一直是这样子。我也很高兴看到很多像小许姐这么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媒体行业。

楚滢那我们还是回到专业的层面。想问一下两位,本专业对你们从业新闻有什么影响?你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和科班出身的新闻人的一些差别?小许姐先说吧。许可我觉得影响不是很大。我是学金融的,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在大学里学到的内容其实远不及实习中学到的我觉得可能大学期间实习更重要。作为金融学子,我们可能会对经济政策或者是经济名词了解一些,但作为新闻人,就算没有专业知识,其实也可以通过案头工作弥补上去;而且现在的很多财经新闻都是偏政经,可能说分析或者调查会多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所以我感觉可能后期的经验,或者是说当你在这个行业里很多年、做了很多案头工作,种种方面的积累可能会比你在大学的时候的学的知识更多,也会更有用。深度营也有些同学来问我,想做财经新闻但不是科班出身该怎么办,我就会建议他们先去做泛财经类的稿子,循序渐进。小苏姐我觉得小许姐说得非常好,我比较认同她的观点。当然我要说一下,因为我们俩都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所以我们肯定要为自己辩护了,我们肯定要说没有什么影响。此外,我想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包括我在各种媒体的编辑部里面,编辑们招实习生或者是招人的一些标准。首先我们会说新闻无学;其次,比较残酷的现实就是,在一些学校,教学和新闻实操是脱钩的。业界和学界其实是有一些脱钩的现象,我不能说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但现在也有很多高校新闻老师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非常鼓励学生们出来实习。实习基本上就是从大三开始,因为大三开始可能课比较少,或者说在研究生阶段来实习,实习时间也都很长。我带过很多实习生,加起来得有几十个,有种实习生加工厂的感觉,大家会来实习六个月或更久的时间,最后基本都能上手写稿子了,也知道一些理念了。所以在我浅薄的认知中,我觉得想掌握一些实操或与人沟通的技巧什么的,找到个成熟记者带你的话是很容易学到的,但想把这行做好就很难了。我刚说到“记者的天花板很高”,为什么?因为记者是记录社会的职业,它要记录方方面面的事。有些记者毕生只从事某一个垂直的领域。举个例子,比如有前辈一直跑铁路,到当年他去采访的铁道部办事员都已经变成铁道部副部长了,他还在跑铁路,那他肯定见证了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中国整个铁路体系里面所有的东西全都在他脑海中。他一个人就是关于这段历史的一本书,他就是这个领域里最专业的。大多数记者会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地采访,不断地去观察,因为你要不断地去采访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人。但是如果你先期就有一些积累,就像小许姐那样,本来是学金融的,那她肯定经济、金融都很好,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她能看得懂,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才华。我最近在招实习生,因为我一直专注于法治领域,我就觉得有法学背景的优先。但不是法学背景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培养,因为这些都是很皮毛的东西。回到我自己身上,如果说到我的小语种专业对我整个人的一些影响,我觉得它对我成为记者是有些帮助的。因为我在外国语学校毕业,本来语言就是种收集信息的方式,我对于外界信息的处理和认知渠道就比较了解,想事情很容易破圈,能用一些国际视角去看待事情,还有看一些外文的资料不成问题。楚滢

其实刚才小苏姐说到实习生这个问题,就是说课堂和实践比较脱钩。我不知道小苏姐在带实习生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实践类院校和研究型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别,我就感觉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确实挺脱钩的。

小苏姐

其实纵观我身边带过的实习生,还有我比较钦佩的同行,大家学什么专业的都有。所以我想说,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愿意做这一行,你真的有洞察事情本质的眼光。那如何培养这种眼光,其实就需要不断地磨练你自己。这个过程是非常苦的,所以说到底还是要能吃苦,愿意默默无闻地做一些非常辛苦的工作,因为这一行真的很艰难。对于新记者来说,你刚入行的时候会被混淆你是在做新闻还是在做宣传员这件事情,可能你的领导自己也搞不清楚。可能一整年的时间里,你有十个月的时间在做宣传,你都不知道。稍微发一些真正大众关切的东西,你又需要自己去拿捏住社会的脉搏,拿捏住舆论的空档,真正让自己的稿子传播出来,这个需要非常多的磨练和观察。你要真的热爱观察舆论场,热爱观察这个世界,你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在发稿的过程中你还会遭遇种种阻力。所以一个记者想做一点出圈的东西,真的是非常艰难。当然前提是你要遇到一个很好的编辑部,要遇到一群和你一样想要做出圈的事情的人。奕涵谢谢两位老师刚刚的分享。那么接下来我们想聊聊你们的求职经验。其实很多同学在本科即将结束的时候,都会思考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找工作的话是进体制内,还是选择更加包容、更有活力的,所谓体制之外的工作。就像刚刚小苏姐说的,现在人人都在卷,社会上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了,学历好像成为了进入一家好单位的敲门砖。

当然了,也有部分人像我们的小许姐姐一样,本科毕业直接工作也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老一辈都说体制内的工作很稳定,但是体制之外的工作也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让人更有冲劲,也更加诱人。对于我们普通大学生来说,这确确实实是一道令人非常头疼的选择题。我们知道小苏姐曾经在国内各大名校都有非常优秀的学习经历,毕业之后也在职场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那么对于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就业是往体制内跑还是在体制之外打拼这个问题的选择,我想听一听资深记者小苏姐的看法。小苏姐我觉得是这样的,我曾经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工作过,我只能分享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体制内给了我很多东西,体制外也给了我很多东西,孰好孰坏我是不想做判断的,我倾向于多去体验。在体制内工作的时候,你会有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比如你在一个事业单位,那你会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到一些高层的人以及在体制内的精英们。你会因为相对稳定地在这个媒体工作了几十年之后,有一些自己的积累,有一些人生阅历包括观察。其实我觉得作为记者,获得一手的观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东西其实就要靠你去接触不同的人。所以你在体制内接触的人能给你一些他独特的经历,包括你自己可以更多地感受到我们这个体制是如何运行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就是说你想更好地观察这个国家或者某个领域,这些东西你是必须要知道的。但是这些又不是你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的,我更倾向于你亲自去体验、去做一些事情,自己得到的东西可能更加深刻。再谈体制之外。我觉得我在体制外是非常愉快的,它相对来说更加单纯,因为它就是一个你干多少活给你多少钱的地方,完全是靠你的能力。所以在这种非常简单的驱动力之下,你会不断地去迎合它的标准,去做些面向市场的东西。当有市场这个东西来成为你的一个目标的时候,你才会去考虑一些真正脚踏实地的、真正切中大众关怀的事情。比如你在市场化媒体,写稿肯定是要求有流量的。那么如何才能10万+?你就要去分析公众最想看的是什么;或者说每个人都需要满足自己的知情权,你为了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就要去找出被掩盖的东西,呈现出来,满足大家的知情权。当然这些在体制内也是要做的,这是记者的使命。但是在体制外的时候,你有时候真的会面向市场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你会磨练出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技巧。比如讲故事的技巧,如何让更多读者喜欢你的故事;你采访可能也会更加努力,要有更加新颖的观点、更多的料,这样大家才买账。就像卖东西一样,你要把这个东西做得足够好,大家才会喜欢。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用添加剂做一些有点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这样就会失真。所以我觉得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我们是要打好的:你要有一些基本的伦理观念;你要讲真实,为历史负责,为国家负责。这些我觉得体制外也可以培养。当然我觉得如果你有体制内的经验的话,你也会更好地被培养这些观念。因为体制内毕竟是个公家单位,那它还是一心的,就是为公众的。它会更好地培养你的公心而不是私心,不太容易被一些诱惑完全地带走。我猜现在的新传学生可能是去大厂或者是去媒体,媒体可能分成市场化媒体或者体制内媒体、省级媒体或者国家级媒体。我说这话可能有点得罪人,但是我个人对一毕业去大厂做公关这件事情是不推荐的,当然我也没做过公关,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新闻人履行使命的方式。如果你想做新闻的话,那还是要去新闻机构,那就分为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我认为同学们还是要努力地去机构媒体磨练一下。当然去机构媒体有一些缺点,就是可能会消磨你的青春,你可能好几年都在做一些非常基础的东西。你可能觉得自己没办法写大稿。比如我第一份工作就只能发2500字以内的稿子,没办法发长稿。但是它给你提供很多机会,让你深入进去。如果你立志做一个好记者的话,你要把你生活中的所有体验都当做采访。我这么说可能有点极端,但有时候我是会这么做的。我会觉得不管我身处何时何地,我永远在观察,这些独特的经历,我日复一日的生活,都是我去观察世界的一些数据和素材。当然在机构媒体特别是体制内媒体的话,你也不要忘记和市场化媒体保持联系。你要知道别人写得好的东西是什么,去不断地学习,不要就找一个类似于坐办公室的活。可能你工作七八年,能力只够写2000字的东西,那是不可以的。你要知道别人好的东西是怎么做成的,这样你可能就得牺牲业余时间。我以前就是这样,我基本是没有休息的,我会在业余时间自己写东西,磨练自己的叙事技巧。我始终觉得作为记者,你不能把全部的追求都放在写一篇好看的文章上面。这个可能就不是记者完全的使命了,记者完全的使命还是在于真实记录时代关切。在各种利益混杂的复杂社会中,你要找到空隙,把真相披露出来。我觉得真实可能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因为你写的每一个字都会被记录在历史里面,不要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期节目推荐使用小宇宙平台收听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平台收听,你还可以在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FM、苹果Podcast 等平台搜索 「不太彳亍」收听并评论,与我们互动。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收藏,我们将持续输出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有趣有料的内容。

如果你有更多想听的选题,或者你有有趣的故事,请大胆在评论区留言,你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ABOUT US

一档新闻传播领域的垂类播客

用声音记录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节系列全面开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在每篇推文后附上关键词,后台回复,即可解锁海报卡片。


今日关键词:【守住初心】




-END-

剪辑 | 张滨淏 王冠杰

编辑 | 张滨淏

视觉设计 | 陈宇龙

主播 | 钟楚滢 曹奕涵

系列统筹 | 郭思航

播客统筹 | 胡   辰 贾婧枭 张滨淏

值班编辑 | 黎丽媛 王冠杰

统筹总监 | 许   愿

推荐阅读

[1]在共振中祛魅,具象新闻未来 | 记者节[2]“未来的你”拍了拍“当初的你”说你好 | 记者节×时空对话[3]不太彳亍 | 对话唯理:当我们谈博雅教育时我们谈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